截至2月2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開市已滿百日。從火熱開局到整體運行穩中向好,在北交所“龍頭”撬動作用下,新三板市場生態產生了一系列積極變化,改革成效不斷顯現。
全國股轉公司和北交所最新發布的《北交所、新三板2021年市場改革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新三板市場融資總量企穩,全年合計融資281億元;交易大幅改善,北交所開市至2021年年末股票年化換手率達434%,全年平均漲幅99%,帶動創新層、基礎層全年成交同比增長20%;投融生態優化,公募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加速布局,奠定市場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對于新三板和北交所建設發展如何邁上新臺階,市場充滿期待。全國股轉公司董事長、北交所董事長徐明日前在“2022新三板、北交所新聞媒體座談會”上,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和“主陣地”的含義給出了明確界定。徐明表示,建設發展北交所和新三板的總體思路是“質量并重、兩端發力、內外協同、遠近結合、服務興市、科技鋪路”;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實施路徑。
改革積極效應不斷顯現
設立北交所是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鞏固和延續,也是新三板在8年多改革探索基礎上一次質的飛躍。以注冊制為統領,北交所構建和完善了涵蓋發行上市、融資并購、公司監管、證券交易、會員管理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6大條線的制度規則,緊密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需求。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開市交易,試點注冊制同步落地,4套并行的上市標準兼容并蓄,有效拓寬了資本市場改革惠及面。業內人士表示,北交所與新三板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市場定位突出“更早、更小、更新”,與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形成了錯位格局,增強了服務合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8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占比為87%,經營業績突出、創新能力較強;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公司1221家、基礎層掛牌公司5694家。其中,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的掛牌公司超過千家,后備資源充足。
同時,中小企業向上發展動能得到激發,北交所“龍頭”撬動作用開始發揮,創新層對優質企業吸引力提升,企業掛牌上市意愿積極。《報告》顯示,在2021年新三板市場分層過程中,96%的符合條件的基礎層公司申請進入創新層,為分層制度實施以來最高水平。
從北交所投融生態來看,自然人投資者準入標準由精選層的100萬元調降至50萬元,存量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的制度性障礙迎刃而解,使得各類投資者加速入市。
截至目前,新三板市場投資者數量超480萬戶,是北交所設立消息宣布前的2.8倍;百余只公募基金入市交易,8只新設主題基金全部超募,社保基金、QFII均已進場。市場流動性得到改善。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北交所市場日均換手率2%,整體年化換手率為484%。
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
北交所定位于“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想要找到市場未來改革發展方向,需要先厘清到底什么樣的企業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與“專精特新”“硬科技”“三創四新”又存在哪些不同。
徐明將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理解,概括為“7項特征”,同時提出要厘清“兩組關系”。“相較發展成熟的大型企業,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主要具備7項特征。”徐明表示,一是創新動力更高。即不斷進行創新積累,打造自身優勢。二是人才知識依賴度更高。公司創始人及其核心團隊的創新能力、戰略眼光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三是成長潛力更高。一旦創新產出獲得了市場認可,會出現跨越式非線性增長。四是創新模式多元。中小企業的原創技術或產品創新一般較少,往往采取多元化創新策略。五是行業分布多元。從信息技術、消費品、工業、醫療等行業到傳統產業等領域,都有創新型中小企業廣泛分布。六是風險特征更突出。在獲取商業金融知識、知識產權保護、公司治理規范、外部資金供給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發展不確定性相對更高。七是區域分布相對集中。
創新型中小企業不等于“專精特新”企業。徐明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其創新不僅體現在新興產業中,也會體現在傳統產業中,創新主體不僅包括以制造業為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的生活性服務業企業。
除此以外,事實上,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創新型”“硬科技”“三創四新”等幾個看上去截然不同的詞,在理解區分上并不容易。
“創新型中小企業與科創板‘硬科技’企業、創業板‘三創四新’企業,均具有創新屬性。在個性方面,除發展階段更早外,北交所與新三板服務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更加凸顯包容與精準。”徐明解釋道,在包容性上,北交所與新三板服務的行業分布更為廣泛,市場僅設置負面清單,除國家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等明確禁止上市融資的個別行業外,不另設行業準入要求;在精準性上,要求企業具備創新屬性,能夠合理論證、充分披露。
聚焦“更早、更小、更新”
立足新起點,踏上新征程,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是北交所建設發展的長期目標和總方向。在徐明看來,理解“主陣地”要從4個維度出發:創新型中小企業聚集地、特色制度功能示范地、良好資本市場文化涵養地、“投早投小投新”生態策源地。
對于下一階段,如何繪好北交所和新三板改革發展藍圖,走好北交所和新三板改革發展之路,徐明表示,要做好“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錯位發展。堅守市場定位,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體現市場包容性和精準性,與資本市場其他板塊錯位分工、有機聯系,合力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兼顧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拓展數量規模,初步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地,豐富企業結構,圍繞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形成多元結構板塊;另一方面,做好互聯互通。切實發揮承上啟下功能,持續落實好與滬深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聯通機制。
二是堅持一體發展。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擁有不同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各層次中找準位置,順暢、高效發展。北交所融資、并購、交易等各方面功能要做強,發揮好“龍頭”撬動和“反哺”作用;創新層、基礎層要做細、做活,持續平衡企業掛牌成本收益。要以注冊制改革為切入,不斷完善掛牌、分層、上市等制度,促進形成內部一以貫之、預期性強的準入體系。
三是堅持創新發展。結合創新型中小企業對外融資、資產組合需求特點,持續構建工具豐富、機制多樣、兼顧市場效率與風險約束的融資并購制度體系。結合不同層級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和股權分散度基礎,完善各有側重、機制多元的交易制度體系,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和估值定價能力。適配市場規模建設,構建北交所指數及產品體系,逐步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晴雨表”。
四是堅持協同發展。系統謀劃市場發展與國家重大戰略協同,拓寬市場發展的政策空間。加大力度引入各類專業機構。持續完善主辦券商制度,引導中介機構更多開展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業務,培育一批專注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精品中介。支持商業銀行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開展各類投貸業務,為市場匯聚更多信貸普惠金融政策。持續夯實市場發展法治基礎,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強化司法保障。
關鍵詞: 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