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將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同時強調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我國是具有強勁韌性的大型經濟體,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利條件沒有變。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就總體而言,央行這份報告維持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
與此同時,央行報告指出,疫情蔓延、發達經濟體通脹攀升以及貨幣政策收緊是全球面臨的三大不確定性。看到這些不利因素,報告表示,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疫情反復仍對消費需求形成抑制,部分領域投資尚在探底,經濟潛在增速下行、人口增長放緩、低碳轉型等中長期挑戰也不容忽視。
我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貨幣政策自然要以我國為主。這正是報告強調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注重充足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根本原因。
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但又要實現總量穩和結構優的目標,“穩中有寬”成為目前的必然選擇。
前述報告除了延續提出“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還新增“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貸款投放,保持信貸結構穩步優化,培育和激發實體經濟信貸需求”。
由此來看,企業能獲得貸款擴大投資,個人能獲得貸款擴大消費,疲軟的市場就可以活躍起來。
了解上述背景再看央行報告中關于住房消費的表述,就不會感到意外。
回顧2021年樓市,可謂一波多折。三道紅線上線,房企和個人貸款受限,房企債務管理承壓……這種悲觀情緒的傳導作用不可忽視。消費者歷來崇尚“買漲不買跌”,在悲觀情緒的影響下,即使是不少基于剛性需求,原準備購房的人,也選擇等待,進入了持幣觀望的狀態。
一邊是大量的剛性需求被抑制,另一邊則是開發商高企的庫存。這種局面如果持續下去,難免會對經濟的基本面帶來負面影響。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關部門頻頻發聲,引導金融機構滿足房企、個人購房者的合理信貸需求,防范金融機構出現對涉房貸款“一刀切”。今年住房消費的積極信號只不過是政策的合理延續而已。
和央行的定調一致,新近各地召開的兩會也大都強調“要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積極信號表現在住房消費上,意味著消費者從銀行拿到貸款要比過去相對容易。但要注意,這里的消費者只應該是剛需群體和改善性購房消費者。如何將投機者和真正的消費者區別開來,堅持“房住不炒”不動搖,警惕投機者在住房消費市場中獲利,無疑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編輯潘展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