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重要性,正在被意想不到的奇跡所證實。
近日,在美國上市的國內企業貝殼找房,身價上漲趨勢如同坐上了火箭,上市20多天來,市值上漲了170%,最高市值達617.4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217億元,等于超過了萬科再加上融創的市值,從而創造了“造房的不如賣房的”的奇觀。
貝殼找房只是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為何能在短短時間內超過地產行業的翹楚萬科?難道它很賺錢?不是。要論錢的話,它和萬科簡直就是地下天上。萬科去年營業收入為3678.94億元,凈利潤達到388.72億元,而貝殼找房去年營業收入為460億元,虧損21.8億元。
但貝殼找房卻在其他方面顯示其價值:2019年,在貝殼平臺上達成了超過220萬單房屋交易,成交總額(GTV)達2.13萬億元,貝殼找房由此成為僅次于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以及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
投資者看中的就是這個。雖然還虧錢,但交易量大,是中國第二大平臺;此外還有增長趨勢。比如收入比2018年增長60.6%,總交易額(GTV)比2018年增長84.5%,等等。這如同美國投資者高看特斯拉、以致于虧損的特斯拉的市值竟然遠遠超出很賺錢的豐田汽車一樣,人家看中的是未來。
貝殼找房作為賣房的,身價超過造房的萬科,是否說明賣房行業整體紅火?也不是。上半年,我愛我家實現GTV1600億元;但貝殼找房卻達成了1.33萬億元,是我愛我家的8倍!如果再加上增長因素,懸殊就更大了。
很顯然,作為傳統的門店模式經營者,我愛我家被線上模式的貝殼找房給超越了。但貝殼找房的線上模式與門店模式勢不兩立嗎?不是。貝殼找房相反是融合了兩種模式,從而將重度依賴線下服務的房產經紀搬到了線上,實現了數字化平臺,提升了行業效率。
眾所周知,傳統的房屋中介本質上是經紀人介紹的線下模式,這種模式如果要實現規模擴張,只能依靠資本通過數量擴張來實現,不僅資源成本很高,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孤立的。而貝殼找房卻不一樣,它將這些中介聚合在一起實行產業重構,經紀人可以使用一個共同平臺信息共享,打破了原來經紀人壟斷房源的模式,通過流程再造將線上和線下打通,實現了傳統房產商不可能實現的營收增速。截至2020年6月30日,貝殼找房已進駐全國103個城市,連接265個新經紀品牌、45.6萬名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龐大的體量,成為吸引資金的重要因素。
據悉,在貝殼找房上,平均每10單交易有7單是跨店成交;1單交易最多由13個經紀人協作完成;最遠一筆跨城交易相距3000公里,這是因為貝殼找房既將房源真正做到共享,又利用規則平衡經紀人利益。
貝殼找房的成功,顯示了數字時代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重要性。線上與線下是共榮共生的關系,是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關系。線上的連通能力可以為線下實體引流,而線下實體則如同大樹根須一樣深入連通消費者,兌現網上的交易。
能夠實現這樣融合的企業是不多的,近年來倒閉的電商平臺不下40家,雖然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通病就是脫離實體。筆者最近的一次買水經歷,就暴露出電商這個軟肋。原本是街面上隨處可以買到的飲用水,電商竟然從兩千里外的齊齊哈爾調運進京。兌現承諾的品德固然可貴,但如此舍近求遠的運作,成本能不被抬高嗎?雖說交付了訂貨,但原本半小時就能送到的貨物,竟然拖了3天才到,可見電商問題癥結所在。
關鍵詞: 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