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開窗見綠讓人心情愉悅。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綠色”正在成為“人民城市”實踐中一抹動人的 “底色”。
上海正發力公園城市建設,到“十四五”末將擁有千座公園。構建綠色低碳的公共空間,將建筑與自然有機融合,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上海萬科通過水體凈化、植物固碳、創新公共空間、主題公園打造、景觀裝置藝術等全域生態實踐,把公園融入城市肌理,為城市注入活力,與城市自然共生。
以水為媒重塑湖域生態
根據《上海市生態空間建設和市容環境優化“十四五”規劃》,上海森林覆蓋率達到19.5%以上,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達到75立方米/公頃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5平方米以上。
萬科在安亭新鎮衍生出的萊茵半島位于掌形湖畔,在設計之初,致力于打造可循環的自然生命系統。萬科聯合專家研發凈化體系,采用納米級過濾材料和特殊的施工工藝,通過凈水治理及水下森林種植,給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使掌形湖水可以自我循環與凈化。從2019年4月起,約11萬方的天然湖域開啟了初步治理。目前部分水域從青苔、藍綠藻、黑泥布滿湖底的劣五類水,變為擁有完整生態鏈體系的二類優質水源,湖水清澈如鏡。
建造前期,萬科通過對湖畔生活及行為的調研和研究,以適度利用,健康生活為思路,植入休閑度假的體驗感,從而打造萊茵半島“湖畔樂享生活環”,帶動整個社區的健身體系及濱水參與性,將原本單一的社區生活融入與自然山水之中,構建全新濱湖居住體驗。
“湖畔步道”是一條串聯著湖畔生活的線索,聯系著休閑、親水、垂釣觀鳥等多重空間。萊茵半島在沿湖的綠化空間中,適當設置了湖畔燒烤、垂釣這些多元化的體驗功能,以富于湖畔更多的生活感和體驗性。由環“社區漫步道”進入“共享花園”,就來到了社區居民交流交往,共享自然環境的重要空間,這里是激發社區活力的核心地。
低碳詮釋“城市客廳”
對健康的追求讓人們對生活、工作半徑內的綠化景觀需求也日漸高漲。萬科在徐匯中城以POD模式對創新公共空間進行了新的探索。
總面積約6.5萬方,長度約1公里的徐匯中城綠谷擁有草坪廣場、水塘、巖石園等多個景觀,就像一個城市的公共客廳。萬科用綠色、藝術、運動、科技等元素,把周邊商旅、辦公、居住人群串聯起來,希望通過Park x TOD的POD理念,打造出以交通主導開發和公園生活主導雙重引力的都市生活方式。
徐匯中城綠谷分為巖石園、水生植物園、竹園等區域。在1200余平方米的巖石園就有190余種植物,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植物品種。植物園以本土植物為主,輔以城市里少見的稀有種類,使市民獲得探索體驗的同時,也可以作為植物科普的園地。植物種類的選取,考慮到生命周期的多樣性,讓植物園在不同季節,都能有蓬勃生長的可觀賞植物。
大景觀、多樣化的生態公共空間,融匯在徐匯中城綠谷的南北向城市大綠軸中,未來將成為市民休閑活動的目的地之一。徐匯中城綠谷規劃了支持不同社區活動的公共空間,涵蓋了步行、慢跑、親子、野餐等功能,步行和慢跑的路線貫穿了整片公共綠地。
以砂積石搭建而成的假山,與各種巖生植物、藤蔓植物共生,營造一種幽深的環境,穿行其間更添一絲神秘感。開闊的路線與靜謐的小徑互相交錯,漫步其中有移步換景之感,“15 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美好生活在這里得以實現。
從城市中的公園到公園中的城市,是萬科踐行綠色城市的又一次實踐探索,使城市人民環境品質得到巨大提升。
探索綠色低碳社區
通過發展綠色生態技術,降低社區碳排放,提高社區固碳能力,建設生態零碳社區,成為碳中和的社區探索之道。
從2021年初,萬科天空之城聯合上海辰山植物園進行景觀體系的植物策劃,將“碳匯與碳中和效應”作為評價體系,通過計算項目整體的碳匯效益優化植物配置,規劃適配的綠植空間,選用高固碳植物營造園藝、親子和療愈等綠色活動空間。
為落實高碳匯,天空之城因地制宜地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包括濱河植物園,試車線植物園,住宅地塊內的2個不同主題的植物模塊等,旨在打造立體、多維、共生的綠色生態系統。
濱河植物園自西向東置入薔薇園、濕生花園、彩葉草坪、杉樹水岸、櫻花園等多個主題分區,每個分區有各自的特色植物形成核心場景,盡可能地發揮植物多樣性的生態效應。住區植物模塊分別設定:以冷色調香草類植物為主的“情緒療愈花園”、重視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兒童認知植物園”、特色屋頂生境的“試車線植物園”、引入鳥類食源、營巢植物的“鳥基地植物園”等植物群落,打造出高觀賞、可持續、可進入的宜居生態環境。
綠色低碳是未來城市理想生活的關鍵詞之一,也是“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價值所在。城市的活力在于人的活動,而城市建設的根本也是為了適應新的人對空間的需求。萬科作為公園理念的踐行者,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提供新方案,通過不斷迭代與升級,回應人們對公共空間和城市綠地的期許。